译者序(3/4)
有我的位置。然而我读的书、我听的音乐使我确信,世界上还有其他像我一样的。我不得不去墨西哥湾自溺而死,为的是有一个借
,好继续这种假文明的存在。我不得不像除去虱子一样除去我自己鬼魂般的身体。”这里含有尼采关于个体化原则瓦解的思想,自我只有摆脱了个体化原则,才能成为自由的自我,才能摆脱文明的束缚,这时候,按照尼采的说法,就是由
神
神转
酒神
神。在酒神状态中,痛苦的自我得到充分表现,包括原始的冲动、神秘的幻觉等等,同时自我也由于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而狂喜。亨利·米勒在作品中竭力去达到尼采所提倡的那种酒神的审美状态。尼采认为最基本的酒神状态——醉是一种音乐
绪,而且包含着
冲动,于是亨利·米勒就运用音乐、
以及一种达达主义式的感觉错
来不断追求自我表现的狂喜。《南回归线》除了最初的一大部分和一些以空行形式出现的不规则的段落划分之外,只有两个正式的部分:
曲和尾声,都是借用了音乐的术语,似乎整部作品是一首表现自我音乐
绪的完整乐曲。亨利·米勒的
冲动是同音乐密切联系的,他最初的
冲动对像就是他的钢琴
教师,那时候他才十五岁。他在作品中描写的一次次
冲动构成了一部
狂想曲,而他的
征想曲又是他批判西方文化、重建自我的非道德化倾向的一部分。他的非道德化倾向是要回到原始冲动中去,是要追求狂喜,但也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
亨利·米勒在本书书首引了法国中世纪道德哲学家彼得·阿伯拉尔的话来说明他写此书的。的:“我这样做,为的是让你通过比较我的痛苦而发现,你的痛苦算不得一回事,至多不过小事一桩,从而使你更容易承受你痛苦的压力。”
1995年3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